[ 新聞 - 疲勞與紓壓 ] 持續睡不飽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持續睡不飽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吳蓉茹表示,疲勞是正常人的生理反應,只要經由適當休息後,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消除疲勞,但如果是經常感到疲勞卻怎麼睡都睡不飽時,就要當心可能是出現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吳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發病原因主要跟情志因素有關,因為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長期有精神壓力、生活不規律及太過於勞累,往往會造成肝鬱氣滯、脾腎不足,好發於二十到五十歲的上班族,患者往往不管休息多久還是會感到疲憊,經過檢查後並沒有其他生理問題,也找不出確實原因。



吳蓉茹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要確定是否真的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症狀維持六個月以上,患者不能透過休息而紓解疲勞感;第二個條件是嚴重疲勞的症狀已經讓活動力至少降低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第三個條件是患者沒有罹患跟疲勞有關的慢性病。



除此之外,患者還必須符合廣泛性頭痛、喉嚨痛(非化膿性咽炎)、睡眠障礙(嗜睡或失眠)、肌肉痠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沒辦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以前可從事的活動卻產生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的全身疲倦感、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出現精神或神經症狀、低度發燒或畏寒等十項次要條件中的六項以上,才能確定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藥調理、針灸療法可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吳蓉茹表示,傳統中醫治療注重整體,經由辨證論治及結合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分別採用不同的療法,有助於標本兼顧,並改善、緩解患者的疲勞。



吳醫師指出,肝鬱氣滯者常見於個性較緊張的人身上,主要症狀為思考過度、睡不著、容易做夢、健忘、胸悶心悸、煩躁易怒、口乾口苦、頭脹頭痛等;脾肺氣虛者主要症狀為臉色較白或萎黃、講話時常有氣無力、四肢無力、胃口差、大便軟等。肝腎陰虛者常發生在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者身上,主要症狀為口乾舌紅、掌心發熱、臉部潮紅、睡不著、容易做夢、眩暈頭痛、耳鳴、眼睛酸澀、筋骨痠軟等。



針灸療法以足三里、內關、百會、合谷等穴位為主,再隨症加減治療。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內關穴位在手掌後二寸,兩筋中間處;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央的地方;合谷穴在手的虎口部位之肌肉隆起處。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留言

  1. 你好,關於慢性疲勞,有一些不錯的補充資料,提供給你參考,資料來源出於鄭醫師的部落格
    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有些臨床調查甚至高達2%),女性甚至比男性多、好發年齡為四、五十歲,這種狀況存在其實蠻普遍的。慢性疲勞的狀況發生,往往是突然的,常見的症狀如肌肉及關節疼痛、認知功能困難(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力不佳)、心力交瘁,即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事人仍難以恢復。慢性疲勞對壓力高漲的現代人來說,遠比以前的年代更容易發生,然而大家對慢性疲勞症的認識並不多,一般醫師在臨床上的治療也極為有限,因此慢性疲勞症一旦發生,往往會成為當事人揮之不卻的長期夢魘。
    最近英國及荷蘭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發現,行為療法、運動可以幫助患者提昇活動力,改善各種慢性疲勞症狀,並改變患者對疲倦的認知。這些治療方式幫助約六成患者減輕症狀,也就是慢性疲勞的症狀一旦形成,放鬆沒用,相反地,還要想辦法利用漸進式運動療法幫助自己動起來,症狀改善才會更有機會。
    為何一般臨床醫療對慢性疲勞治療效果不彰?主要還是因為慢性疲勞的發生只是一個結果,常常發生在慢性疲勞之前的病毒感染,免疫力大幅下降也是一個結果,這都是身體原本正常的功能已經明顯受損所產生,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長期的營養不均衡及缺乏、過度壓力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耗竭、重金屬的過量累積、長期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粒腺體功能不彰導致的細胞能量生成障礙,都可能導致最後慢性疲勞的症狀形成,對絕大部分慢性疲勞患者而言,不是他們不想運動,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欲振乏力,所以這些導致身體功能障礙不解除,慢性疲勞的治療當然難有起色。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及處理,幫助一個人的身體功能恢復,才是幫助慢性疲勞根本改善的正本清源之道。單憑漸進式運動來改善或者認知行為治療來調整,仍有四成難以改善,而且改善效率是否過於緩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